电器功率调查研究方法,电器功率调查研究方法有哪些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电器功率调查研究方法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电器功率调查研究方法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用电器的额定功率是怎能样确定的?
额定功率就是指根据用电器的需要和要求,在最适宜工作电压(即额定电压)下用电器所消耗电能的功率,包括了输出功率和用电器电路散热等其他无用的消耗。值得注意的是不是一超过额定电压就会把用电器烧掉。
输出功率是指电器对外做的有用的功的功率,比方说发动机输出功率就是指对外做功的功率,电炉的输出功率就是指向外散热的功率。
输出功率没有确定的值,额定功率是厂家规定的,是确定的,输出功率一般情况下都要比额定功率要小。
怎么知道一个电器的实际功率是多少?它标的一定准吗?
电器上标的一般是额定功率!
实际功率
计算方法:实际电流*实际电压 或者 实际电压平方/当前电热阻值
实际功率可以理解为在实际电压中产生的功率,比如实际输入电压会有波动215-230V都有可能,所以实际功率就会变化。
3、实际功率和额定功率的关系:
①U实=U额,则P实=P额,用电器正常工作;
②U实<U额,则P实<P额,用电器不能正常工作;
③U实>U额,则P实>P额,可能损坏用电器。
估计你是对你所用电器表的功率有疑问,怕实际功率无所标功率不一致,一般来说,只要是正规的三品牌以上的电器厂家,是不敢标定功率无实际功率出现很大误差的。一般出现标定的功率与实际功率不同,都是小厂所为。
一般标定功率无实际功率不符合的情况是实际功率比标定的功率高,比如节能灯表10瓦、实际20瓦,给用户的感觉就是这个10瓦的节能灯不错,比其他10瓦的节能灯亮得多。
两个办法来判断电器的实际功率:1.白天的时候,把其他电器全部关掉,只把你要判断的电器打开使用,开始使用前,把你家电表的读书记下,然后打开电器使用,功率大的使用时间短点,功率小的使用时间长点。然后记下使用时间,在记录下电表的读数。然后根据前后电表读数算出电器用了多少度电算出一个小时的实际功率,与电器标定的每小时功率一对比,就知道了(允许一定的误差)。
2.用个电流检测表,打开电器使用,把电流检测表挂在电器的电源线上,就有电器使用时的电流数值,记下电流数值,用公式电压x电流=功率,就能算出这件电器的实际功率是多少,对比电器上标定的功率就知道了结果了。
电器上标的一般是指额定功率。它是电器在额定电压和额定负载情况下的功率。
根据功率P=ⅠU,可用万用表测一下电器的电压和电流,然后把二者相乘就是功率。比如某个直流12V的LED灯泡,测得电流是2.5A,那么它的功率就是12Vx2.5A=30W。
但交流电器的功率测试要稍复杂一些。因为交流电里存在三个功率,既有功功率、无功功率和视在功率。这三个功率的关系相当于一个直角三角型的三个边,
我们平时说的电器功率是指有功率,电力公司收取电费的依据也是有功功率。所以交流电的功率测试可大体上分以下几种情况。
对于纯电阻类电器,比如电热壶、电暖器、电饭锅和电热水器等电加热电器,可参照直流的测试方式,用电压电流的乘积来计萛功率。
但对于LED灯、开关电源、各类适配器等容性负载,和冰箱、空调、洗衣机等感性负载就不能这样计萛了。因为这些电器的功率因数小于1,所以它的工作电流中包含了一部分无功电流,这时的电流和电压乘积为视在功率,当功率因数小于1时,它一定会大于有功功率。我们前面讲的直流电器没有无功功率,由于三个边中的Q不存在,所以功率三角形就变成了两条长度相等的重合直线。
把视在功率还原成有功功率也很简单,只要乘以功率因数就得到我们要的有功功率了。
还有一些用机械方式做功的电器,比如洗衣机、粉碎机和手电钻等,它的电耗是随负载大小而变的。只要按说明书操作实际耗电和设备本身标注功率是应该接近或相等的。不过这种电器的功率因数也会随负荷变化而变,所以只能做粗略的估萛。
此外电器的工作电压和电器的功率也是密切相关的。一般来说电压越高功率越大、电耗越高。这里受影响最大的是电热类纯阻性负载,其功率和电压的平方成正比。当220v1000w的电器接到245v电源,功率就会变为1240W。功率变化要大于电压升幅。受影响较小的是开关电源,外电压升高时输入电流会适当降低,功率变化不大。
另外电器上标注的功率指标,还分输入功率和输出功率。比如有些标注3W的LED小灯泡,光源部分用了3颗1W灯珠,但电源效率只有70%,所以实际耗电要在4W以上。不过多数情况下电器的功耗应以输入功率为准。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电器功率调查研究方法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电器功率调查研究方法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liuxuesoso.com/post/65625.html